上海时间银行(上海时间银行地址)

新民晚报|“时间银行”天天有收益

11月30日,《新民晚报》刊发题为《“时间银行”天天有收益》报道。

60岁,你退休了,身体硬朗精力充沛。社区里刚好有个“老伙伴互助”项目,如果你愿意服务“高龄老人”,聊聊天说说话,每天探望一次,付出的时间被记入“时间银行”。等你更老的时候,只要需要,就会得到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。

#这个“时间银行”,你接受吗?

上周,《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(草案)》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二审,草案修改稿中,“时间银行”呼之欲出。如果说,移动互联时代必须保障老年人“不使用智能手机”的权利,是数字社会应有的尊重和友善;那么,“时间银行”就是积极老龄化的一大创意。

早在1979年,上海就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,如今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,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从2010年的23.44%上升为2019年的35.2%,提高逾10个百分点,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5.8%。既然,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,那就以“积极老龄化”用好老龄社会资源,拿出有用、管用、好用的养老服务创意,让高品质高质量生活充盈“夕阳红”的好时光,比如,“时间银行”。

因此,《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(草案)》第42条提出:“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、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,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、兑换等激励、保障机制。”这里说的,就是“时间银行”。其实,“时间银行”已在一些社区试点,正因为行之有效,才被地方立法青睐。

“时间银行”,是应对老龄化的制度设计,是行之有效的社区实践,是引导“老有所为”的志愿服务,更是“积极老龄化”不可或缺的世道人心。这阵子,一位独居老人将房产公证后赠送水果摊主的新闻,信息量很大。有人说,这是公证制度对老年人权益的有力保障;有人说,这也是一种别样的“以房养老”……这些,都是新闻背后复杂法律关系通俗的“民间解读”。

#“时间银行”,储蓄的究竟是什么?

恐怕并非简单的“时间量”的记录,更是精神财富的积累,假如人人都有这样的储蓄,全社会就多了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。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,创造、积累财富——物质的和精神的,才是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孟老夫子2000多年前就已判断:有恒产者,有恒心。因此,设立“时间银行”,只会促进更多人加入义工行列。要激励“普通人”奉献社会,就千万别拔高了对奉献者的道德要求。无论哪个时代,纯粹的“道德巨人”总是少数。所以,“为奉献者奉献”才成了世界公认的志愿者“激励原则”。

而所有创意,要变成具有普适性的实践,都需要时机。大数据时代,让“时间银行”的储蓄兑现,在技术上已无障碍,通存通兑也不难水到渠成。或许,你参与了“时间银行”志愿服务,一生也不会动用其中的储蓄,但,“用不用”是个人选择,“给不给”却是“社会认同”。想想看,当你老了,不只可以坐在摇椅里遥想当年,更可老当益壮服务社区,“时间银行”天天有收益,富裕的感觉,很不错吧!

稿件来源:新民晚报

上海时间银行(上海时间银行地址)文档下载: PDF DOC TXT
文章来源: 丽丽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